查看原文
其他

荣氏家族的面粉+棉纱帝国往事(中国期货祖师爷是怎样炼成的?)

产融人士的加油站 扑克投资家 2020-09-08


本文作者:扑克内容团队章舟。如需转载,请联系扑克作者君(微信号:puoker)。更多精彩内容,请下载扑克财经App(iOS及安卓版本均可下载)。


说到大家族,你可能想到的是美国的洛克菲勒,他们几乎以一家之力,撑起了20世纪初的美国,至今仍在美国社会各界发挥重大影响力。


【图】约翰洛克菲勒,洛克菲勒家族的创始人(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)


但是在太平洋对岸,也有这样一个延续100多年的大家族,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。最要紧的是,这个家族还极为低调,几乎不在公共媒体上露面,自然也就很少见诸报道。但是,你能感受到它的存在:


(1)“巨无霸”中信银行,由该家族成员创立;在中国的“麦当劳”,就是中信名下的产业;


(2)该家族的传人,曾经担任中国的国家副主席,是标准的“红色资本家”。


100年前的这个家族,实力更是大得惊人:他们家生产的面粉和棉花,一度占据了当时中国“吃”“穿”两大市场的半壁江山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荣氏家族。作为产业风云的第二部,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家族。



1

从金融到实体经济


荣氏家族的传人——荣宗敬、荣德生两兄弟十几岁就相继离家去了广州等地,进钱庄当学徒,不但积累了最初做生意的学问,也对近代化工业有了初步的认识。1896年,他们的父亲荣熙泰开设上海广生钱庄,赚下第一桶金。没想到过了几年,钱庄生意清淡,荣熙泰也因病去世,兄弟俩决定转行。可是世界这么大,究竟该转哪一行呢?


【图】荣宗敬(左)、荣德生两兄弟(图片来源:无锡名人文化)


当时的中国,由于工业落后,很多东西都要从外国进口。其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,进口的面粉色泽好,价格便宜,这些用新机器磨制而成的面粉很有竞争实力,销路很好。而国内磨面还以手工作业为主,生产出的面粉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上,都无法和进口面粉相提并论。至1900年,全国只有四家面粉厂:天津贻来牟面粉厂,芜湖益新面粉厂,上海的阜丰和增裕面粉厂。


实际上,荣德生早在广州做学徒时,就看出了面粉行业的商机:清政府受不平等条约牵制,不能禁止面粉进口,而且面粉号称是洋人食品所需,故中国政府不准收关税,但事实上,中国人对面粉的需要亦颇大,当中蕴含着巨大市场。


在这个新的十字路口上,兄弟二人一拍即合,又与当地的官员朱仲甫等合股,从法国购进机器,创办了无锡首家面粉厂——保兴面粉厂,此后,荣氏兄弟又把面粉厂的规模扩大,并从国外购进更加先进的设施,更名为茂新面粉厂。日俄战争1904年爆发后,茂新面粉厂把面粉运到中国东北地区销售,一年后赚得6.6万两银的盈利。


【图】无锡茂新面粉厂旧址(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)


但是天有不测风云,到了1906年,由于气候因素,小麦产区普遍歉收,而且外国面粉大量涌入中国,再加上荣氏投机失败,茂新面粉厂在1907年至1909年损达了三、四万两白银,到了资不抵债的程度,值此千钧一发之际,荣氏兄弟靠无锡的房产做保,才顺利续命,避免了濒临破产的结局(看来房产到底还是硬通货)。


熬过了难关后,荣氏兄弟又大胆举债添置机器,以提升面粉质量,开拓销售渠道;面粉厂在1910年日均生产2500包面粉,生产规模扩大三倍,产品销路转好,在1911年大赚特赚,终于“起死回生”。同时,荣氏面粉也有了一个响亮的注册商标——“兵船”。


1912年以后,荣氏兄弟又先后与人合资,在上海创办了福新面粉一厂、二厂、三厂,与茂新面粉厂共同构成了荣家面粉产业的支柱。而“兵船”牌面粉,也成为上海面粉交易所的标准粉。


【图】上海苏州河畔的福新面粉公司仓库(图片来源:搜狐新闻)



2

“面粉+棉纱大王”是如何炼成的?


1914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欧洲国家忙于战争,粮食产量急剧下降,需要从国外购粮,中国由进口面粉转为输出面粉。荣氏家族抓住了难得的机会,招兵买马:以茂新一厂为例,仅1914年一年,该厂的面粉日产量就从2500包增加到5000包,整整翻了一番。


要想赚大钱,光靠一个厂肯定不够,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是必然选择。荣氏家族在上海,无锡等地大量扩张。例如,1914年6月,荣氏在福新一厂的旁边吃进土地,建起福新三厂。1916年,荣宗敬又沿江而上,远赴汉口建福新五厂,第二年,租办上海老牌的华资面粉厂华兴,改名为福新六厂。从此,荣氏兄弟的名声轰响于中国商界。“一战”时“兵船”面粉出口达80万吨,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。荣氏兄弟成为中国有名的“面粉大王”。


【图】面粉厂内部机器轰鸣(图片来源:搜狐新闻)


1919年,五四运动爆发,全国上下掀起了“抵制洋货”的热潮,国外的面粉纷纷遭到抵制,国内的厂商“扬眉吐气”。1920年建立福新七厂,1921年又建立福新八厂,这两大面粉厂日产量分别为1.4万袋和1.65万袋,为全国规模数一数二。


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,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,开设的面粉厂共计12个(其中茂新4个,福新8个),日生产面粉76000台,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%。成为名副其实的“面粉大王”。


荣氏家族兴旺发达的背后,是中国面粉工业的日益壮大:在1890年至1921年我国就有213家企业引进了辊式磨粉机,1921年面粉总日产量约为25.8万包(小作坊生产的面粉不计算在内),新建粉厂也如雨后春笋,仅上海除了荣氏家族的福新外,还有元昌、信昌、元丰、元大、和六等七、八家。


面粉厂家的增加,使得中国面粉的对外依存度逐渐下降:1912年,我国面粉进口尚高达320万担,到1913年我国面粉进口量降为250万担,1914年降为219万担,1915年更是下降到15万担。


而面粉出口量则不断增加,1914年尚不足7万担,1915年上升为20万担,1918年高达200万担,1920年更猛增为近400万担,中国面粉行销英、法、俄、日、南洋等地,仅1919年中国面粉出超金额就高达1039万余两,面粉工业一跃成为我国近代支柱产业之一。


至1920 年,全国实存面粉厂123 家,日生产能力26.6 万多包,日产能力5000包以上的大厂就达到5家,我国面粉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,形成了机器面粉业发展的最好时期。


【图】不同厂家生产的面粉品牌(图片来源:寂寞红酒)


然而,20年代以后,洋粉重新开始低价倾销:1921年洋粉进口只有75万担,到了1922年猛增到360万担,此后两年洋粉进口量均在500万担以上。相比之下,1922年中国面粉出口只有13万担,不足1920年的1/30。


这样的情况下,民族面粉业开始举步维艰起来:据统计1921—1936年共增设面粉厂145个,日产能力约27.3万包,但同时期停歇的工厂也多,增长较慢。上海由于有着口岸的优势,逐渐成为我国机制面粉生产销售中心。1927年上海面粉年销售达到1950万包,1928为1995万包,1929为2288万包,1930猛增为3043万包。


虽然面粉生产遇到了瓶颈,但正如前文所言,荣氏家族“既管吃,又管穿”,不光投资“食”,还投资“衣”。早在1905年,荣氏家族购买土地和设备,在无锡建立了振新纱厂,这家工厂到1912年的时候已经很赚钱了,每年可得利润20余万元。


【图】荣氏无锡振兴纱厂购货合同(图片来源:上海市档案馆)


一战期间,和面粉一样,荣氏纱厂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。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,创办申新纺织公司。到1922年止,申新已在上海、无锡、汉口等地设立4个厂,产纱绽达13万余枚,不但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企业公司。且发展速度当时远远超过了其他民族纺织厂,上世纪20年代的纱绽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在华日商纱厂。


【图】位于汉口的申新第四纺织厂办公楼(图片来源:澎湃新闻)


此后短短的16年内,申新通过不断并购,扩产,从1家厂扩大到9家厂,占有全国纱锭总数的20.6%,申新的“人钟”牌棉纱与“兵船”牌面粉一样,畅销于市场,成为全国闻名的棉纱之一,荣氏兄弟因此又被誉为旧中国的“棉纱大王”。


【图】申新九厂内繁忙的景象(图片来源:浦江新闻传媒)


有意思的是:面粉和纺织看起来是两个行业,却在产业链上有着交融之处:面粉厂需要用的面袋子,就来源于纱厂的产品,两大行业相辅相成,互相递进,铸就了荣氏面粉和纺织两大帝国,也是荣氏企业难以复制的巨大优势。


这段时间,同时也是中国民族纺织业发展的黄金时代。除了荣氏的申新纱厂外,还有留美硕士穆藕初的德大、厚生纱厂,侨商郭乐、郭顺兄弟的永安纱厂,以及溥益(新裕前身)、统益、宝成、大中华、鸿章、华丰等纱厂,接踵在上海开出。至民国11年(1922年),上海新设华商纱厂19家,新增纺锭487222枚,占全国新增华商纺锭的47.6%。


正如前文所言,荣氏兄弟创业初期,曾因投机险些倾家荡产。但两人骨子里流着冒险的血液,自然不会放过一切投机的机会。现在家大业大,自然是要来上一票。


五卅运动爆发后,国内掀起抵制日货的风潮,荣宗敬借机联合其他实业家和商人,于1920年3月1日,同阜丰厂宁钰亭、申大厂顾罄一等18人把上海机制面粉公会贸易所改组为中国机制面粉上海交易所,并于8月14日正式对外营业。这是中国人在上海建立的首家期货交易所,经办面粉、麸皮期货交易。


不久,荣宗敬又趁热打铁,在华商纱厂联合会上提出了筹建纱布交易所的设想。1921年,纱布交易所在上海正式挂牌,经办棉纱期货交易。从此,夺回了面粉和纱布期货价格主导权。由此可见,荣氏真正实现了产业金融两开花,不愧为中国本土期货的祖师爷。


荣宗敬不仅炒大宗商品,甚至还从事外汇交易:五卅事件之后,国内再次掀起抵制日货的运动。他抓住机会,上演了一波做空日元的操作,最后净赚400万大洋,而几大日本财团则损失惨重。


从1927到1937,是国民政府的“黄金十年”,然而对荣氏企业而言并非如此。


也许和早年的金融从业经历有关,纵观荣氏家族此前的发展历程,有两个字占据着重要地位:杠杆。说白了就是,不留现金,赚了钱就扩张,用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情。用荣宗敬的话来说,就是“多买一只锭子赛过多得一只枪”。


在行业鼎盛时期,他更是放出豪言“只要有人敢卖,我就敢买”,其气势不亚于今天口口声声“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”,一口一个“小目标”的前首富。


虽然荣家企业滚雪球一样壮大。但大哥荣宗敬这种不留余地的扩张,却引起了弟弟荣德生的担忧:乱世中的任何风波都会让荣家因债务而破产。


荣德生的担忧,在经济不好的环境下,终于变成了现实: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,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,再加上长江全流域大水灾的肆虐,紧接着,国际面粉,棉纱倾销潮一波波来袭,致使民族工业一直在不景气的环境中挣扎,申新的几个纱厂存货堆积如山,荣氏家族的各面粉厂也全部停工。同时,当时政府的各种苛捐杂税,也令本已不景气的荣氏企业雪上加霜。


重重压力之下,荣氏企业巨亏1000多万,资金周转困难。债台高筑的荣宗敬,不得不向当时的政府请求援助,结果早已垂涎荣家产业的官僚资本,开出了苛刻的条件:财政部拨款三百万,接管申新纺织。这对当时的荣家而言,无异于趁火打劫。


最后关头,荣德生出手救了申新纺织。他连夜赶到上海,与银行商量,将荣家面粉厂的股票和余款以及家中所有有价证券全部抵押做担保,终于向银行借到500万,渡过了这一生死时刻。


企业刚刚起死回生之际,抗战爆发了,荣氏企业面临着又一轮新的抉择。


3

因祸得福:借“孤岛”脱困


荣氏兄弟的振兴计划还未来得及实现,中国就进入了全面抗战。上海,无锡随即陷落,在日军发动全面战争的头几个月里,荣家所有处在战区的 14 个工厂,全部遭到了日军轰炸。


然而只过两年,情形突变。在1939 年到 1941 年这段时间里,上海租界内人口激增,物价大幅上涨。而上海租界以外沦陷区纱厂不是被敌人炮火所毁,就是被日军强占;而内地对纱布的需求极大,在租界内继续开工的纱厂,“无不市利百倍”。结果荣家在战难中赚来的钱,不仅还清了战前相当于 17 万两黄金的全部银行贷款,还开办了银行与一些贸易公司,这是让荣氏家族做梦也没有想到的。


而租界之外的工厂,则不得不面临搬迁的境地:设立在汉口的申新棉纱四厂和福新面粉五厂,因日军长期的轰炸,于抗战初期搬迁至宝鸡和重庆,成为抗战期间工业西迁的一部分,并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名流前来参观,名扬世界。


【图】宝鸡原申四福五办公大楼(图片来源:澎湃新闻)



4

从“面粉+棉纱大王”到红色资本家

时间到了1949年春,解放军“百万雄师过大江”,上海及江浙一带的民族工商业的商人,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对于出路的抉择。当时的“十大资本家”,有 9 家举家迁徙,有的出国赴美或者赴欧,有的则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。


面对这种情况,荣氏家族也有成员动摇过,并付诸实施。


实际上,荣氏家族早已对国民党失望:抛开当年的趁火打劫不谈,1948年11月,荣宗敬的长子荣鸿元因“套购外汇”的罪名被国民党政府判处缓刑,后交了50万美元才算了结,情绪一度陷入低潮,1990年客死巴西。其弟荣鸿三、荣鸿庆和荣德生之子荣尔仁、荣研仁等也先后离开上海。香港大元、伟伦和南洋三家纱厂,就是荣氏家族成员离开上海后创立的。


资金的外流,致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。“生平未尝为非作恶,焉用逃往国外?”在最后关头,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,协助新生共和国的建设。


1952 年底,在无锡市中心的一座小楼里,荣毅仁父亲荣德生的生命走到了尽头。 3年后,荣毅仁将自家1910年购入的梅园捐献给国家,如今这里已成江南著名的赏梅胜地,每年春天游人如织。


【图】无锡梅园(图片来源:维基百科)


1954 年,荣毅仁带头拉开申新纺织与政府公私合营的大幕。许多股东都不能理解,担心财产全部被充公。荣毅仁却说,“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,不走也得走。只要接受改造,大家都会有饭吃有工作,而且可以保留消费财产。”


由此,荣家发展了半个世纪的产业,变为国家所有。当年,申新集团成立,荣毅仁成为总经理。而荣毅仁也因此举获得了共产党的尊重。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称荣毅仁为“红色资本家”, 并以上海市前市长身份 , 为他助选上海副市长。


此后几十年,荣毅仁在政界一路上升,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(中信),任董事长兼总经理,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。也在25年后,重新成为了“荣老板”。也成为了中信帝国的创始人。


直到1985年,荣毅仁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,1993年3月到1998年3月,荣毅仁担任中国国家副主席,2005年在北京逝世。


面粉界的“福新”,纺织界的“申新”这些曾经响当当的名字,在1949年之后,也迎来了它们不同的归宿。


  • 面粉


为了帮助甘肃省的粮食生产,福新面粉公司于1953年6月将福新四厂全套设备折价出售给甘肃省人民政府粮食厅。1955年3月,福新面粉公司拆卸福新六厂设备,4月福新一厂、三厂裁撤。


1955年9月27日,上海市粮食局同意自10月1日起正式成立公私合营福新面粉厂。当年11月1日,公私合营福新面粉厂与毗邻的公私合营阜丰面粉厂合并经营,定名为公私合营阜丰福新面粉厂。两厂合并后有3个制粉车间,还有具有铸造修配能力的装修车间,基本上成为一个全能的面粉加工厂。


1966年9月,阜丰福新面粉厂更名为上海面粉厂。上海面粉厂第一制粉车间(原福新第二面粉厂)于1970年停产,翌年其设备拆往辽宁等省,另建面粉厂。


  • 纺织


1955年9月28日,申新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。经过清产估价,上海申新一厂(纬昌并入)、二厂、五厂、六厂(三明并入)、九厂及相关的中华第一棉纺针织厂、鸿丰纱厂资本总额为6400万元,占上海全行业合营厂总资本额的47.32%。


公私合营后,1957年2月,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成立,实行行业统一管理。中华第一棉纺针织厂划归上海市针织工业公司,申新五、六厂在1958年10月与荣丰纺织印染厂合并组成杨浦棉纺织印染厂。申新二厂于1960年划归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,后改为上海无线电二厂。1966年10月,上海申新纺织总管理处撤销。


同年,申新一厂、申新九厂、杨浦和鸿丰纱厂分别改为上海第二十一、二十二、三十一棉纺织厂和第二十七棉纺厂;无锡申新三厂改为无锡第一棉纺织厂,汉口申新四厂改为武汉第三棉纺织厂。


“申新系”还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:50年代上海申新、永安两系统出资出人,与安徽省合作,在合肥市创办公私合营安徽第一棉纺织厂(安纺总厂)。曾经是合肥的纳税大户,一度占据合肥企业纳税总额的一半以上,也成为计划经济时代上海支援全国的典范。


5

荣氏家族的经营哲学


荣家历史上的起伏无不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,但却总有荣家自身不变的哲学——不论在哪个时代中,荣家的主脉总是表现得非常柔韧,他们从不惮于屈就和妥协,所以他们从来没有在某一个时代或政权下拦腰折断。


荣氏第一代的兄弟二人中,兄长荣宗敬性情豪放,大有气魄,但也很刚烈,经常为不肯屈就而愤懑非常。而荣德生显得保守谨慎,但更长于打理关系,更善于在逆境中向人求得帮助。


剖去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种种表象,商道最核心的规律却没有变化。这种世俗的智慧或许不如理想和壮志那么绚烂,却显然比后者更加持久和圆融。



参考文章

1. 中国最神秘的隐世家族,从国家副主席到金拱门,半个中国曾都是他家的!咩咩文摘,2018

2. 茂新面粉厂旧址;维基百科,2019

3. 荣氏家族“传奇式的家世”;无锡名人文化,2018

4. 旧中国的唯一财团:荣氏家族的崛起;凤凰网历史综合,2009

5. 图说企业家:中国的“洛克菲勒”荣氏家族;中华网,2016

6. 荣氏家族百年传奇;北京现代商报,2005

7. 《商界往事》;张爱民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2

8. 用借钱来赚钱:富过五代的荣家传奇;吕叔春,心鼓手出版社,2012

9. 西迁的“红牡丹”——大后方如何造就工业传奇;刘文祥,澎湃新闻,2015

10. 荣氏家族:传奇家族的危机轮回;新浪财经,2009

11. 第一章 棉纺织业;上海纺织工业志,2003

12.第三章 磨粉;上海粮食志,2003

13. 荣氏家族曾经的骄傲——安纺总厂,老合肥经济腾飞的起点;万家房产网,2011

14. 富过三代:荣氏家族跨越百年的兴盛之谜;新浪历史,2013

15.民国时期的中国面粉:万国博览会上拿金奖,产品远销欧美和南洋;寂寞的红酒,2017





推荐阅读



千元付出 ✅ 百万入手

实体产业与金融领域大咖云集之处

——《扑克-百家研究院》

一对一精准解答行业投资策略、产业信息和投研逻辑

百家研究院现已覆盖宏观对冲、投资交易、

黑色产业、能源化工、金属、农产品……

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,等你来挑战↓↓↓


详情请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扑克圈子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